2018年11月22日 星期四

寫給自己的信

寫給自己的信1.成為母親之後

作者:羽茜
成為母親之後,妳才知道,很多事情,妳的母親並沒有告訴妳。

只是在妳幼小的記憶裡,妳曾經隱約察覺,母親跟妳在一起並不快樂,
她熱愛自由、嚮往像在職場上發揮自己的實力,
但是和妳在一起的時候這些都不允許,
妳纏著她、在她腳邊團團轉,
把她困在做也做不完的三餐和家務當中,
在她抱怨「因為生了妳,所以我才不能如何如何…」的時候,
妳也想大聲抗議「我又沒有拜託妳生下我!」
妳也想要一個全心全意愛著自己、陪伴自己時非常快樂的媽媽,
為什麼她明明不是卻還是生下了妳、
一邊抱怨一邊照顧妳直到長大,這一切矛盾,
等到妳自己成為母親,妳才終於懂了。

懂了,但也不是全部,或許只是得窺一二,
在妳也被自己的孩子綁著哪裡也去不得的時候,妳才突然明白,
連妳這樣一個沒有太大野心、只抱著一個在家寫作的夢想的宅女,
偶爾都會覺得無法獨處、無法出門是一個不小的心理負荷,
那對於能力不輸給男人、爭強好勝的母親來說,
當時有了妳,心裡不知道多麼掙扎痛苦。

在妳自己成為母親之後,
妳才明白,母親一詞就像如來佛套在孫悟空頭上的金箍咒,
這麼一套下去,哪怕妳再好動再頑強的一隻潑猴,
都從此逃不出如來佛的掌心,妳的母親身分就是那個咒語,
妳對孩子懷著的那種先天的愛,後天的種種性別角色的束縛,
就是最無邊的法力,在有了孩子以後,
妳回想自己曾經有過得自由,這才明白,妳”曾經”很自由。

於是妳開始勸妳那些還未生小孩的朋友,
不管她們單身或已婚或離婚都一樣,妳
想告訴她們這世界上最偉大的感情不是愛情,
最讓人心煩、也最讓人幸福到心酸的不是男人,
最能束縛妳的不是工作,所有威力最強大的、
能夠把妳的生活搞得天翻地覆的,是妳對孩子的那份親情。

很多事情,光看臉書上為人父母的朋友分享,是不會懂的。

妳從她們和丈夫孩子的幸福合照上,
看到的是她們生活的光彩,看不見她們生活的低谷,
更不可能想像在有孩子之後,
生活的高低起伏會上下得如此頻繁,
每一天,身為母親的人就像在大海上掌舵,
她的婚姻是否依然幸福,
她的孩子是否能在快樂的氣氛中長大,
全看她個性夠不夠成熟,性情夠不夠穩,
能不能抓緊家庭這一艘小舟,
不讓它在現實的大海裡迷失了,
是的,現實,也是在生了孩子之後,
妳才懂得甚麼叫做現實。

現實是,妳有再好的能力、再多的抱負,
也未必有那相對的運氣,
在請完育嬰假候保住妳原本在職場上的位置,
就算妳有那運氣好了,妳重返職場後不見得能夠加班,
妳的孩子不見得能找到24小時讓人放心託付的保母(哪怕是自己的父母或公婆),
就算妳放心、也說服自己放手交給別人照顧,
只要接近下班時間,妳的心就關不在辦公室了。

妳歸心似箭,不想開會、
不想在接近下班時接到客戶電話、
更怕老板一個眼神決定交給妳甚麼重責大任,
妳不再是那個想衝就衝、
可以沒日沒夜為工作燃燒的女子,
只要想到妳的孩子正在哇哇哭,
或者只黏著保母或奶奶而哭著說不要妳,
妳想要擁有自己一番事業的心就動搖了,
但在成為母親前的這二三十年,
妳曾經那麼努力地培養自己、灌溉自己,
幻想自己在職場上長成一棵可以庇蔭別人的大樹,
在照顧孩子和衝刺事業之間的兩難,
好像把妳原本的願望連根挖起,
妳很愛妳的孩子,但放開願望時,手心還是空空的痛了。

過幾年再說吧。或許再過幾年,
等孩子大一點妳重獲自由,
相信只要努力,屬於妳的機會還是會再來的。

妳這樣安慰自己,然後,明白了妳的母親,當年為什麼總不快樂。

或許還未生小孩的朋友會問,那爸爸呢?
孩子的爸呢?於是妳想起了自己的父親,又想到現在的丈夫。

妳的父親生在傳統的年代,
他不會煮飯、不會洗衣、不會幫孩子包尿布,
但他「已經很好了」,他會”幫忙”,
也會在假日時帶孩子出遊,也很重視孩子的教育。

過了這二三十年,妳選擇了一個深愛的男人結婚,
和他生小孩,然後妳發現,時代乍看之下過得很快,
男女平權、平等、同工同酬、只要性高潮不要性騷擾…
所有口號都喊得很快,實際上,文化的轉變是緩慢的。

在傳統文化的保護傘下,受到上一輩婆婆媽媽們的教導,
現在的男人大多仍是—關於育兒,男人只要”幫忙”就好。

所謂幫忙,就是可以選擇幫或不幫,
因為育兒仍然是媽媽的「天職」,
母親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一個好爸爸就是「在一旁幫忙」。

妳心裡覺得很不公平,突然明白了為什麼小時候,
父親和母親總是吵了又吵,妳不想跟父母一樣吵同樣的事情,
但時代進步得那麼微小,
數十年前母親說「小孩又不是我一個人的」,
現在看著和父親相比、相對進步很多的自己的丈夫,
妳發現妳偶爾還是會想說出一模一樣的話來,
「為什麼你可以先選擇自己要做甚麼,為什麼我不能選擇?」

妳在開口前就選擇沉默,
因為妳發現妳不是想對這個男人提問,
他不是妳質疑跟憤怒的對象,
妳質疑的是這個文化、這個社會,
為什麼把金箍咒套在妳的頭上而不是別人,
為什麼身為一個父親他會幫孩子換尿布、餵飯陪睡,就叫做「很棒的爸爸」,
而妳好事做盡、筋疲力竭,只是「盡到母親的本分」。

妳很愛妳的孩子,因為這份愛,
妳才發現媽媽是一份工作卻也不是一份工作,
如果在工作上遇到這樣的「同工不同酬」,
男人只要做一點點,就有很高的回報而妳沒有,
恐怕早已經跳起來大叫「性別不平等」準備離職了。

妳每天早上被孩子的哭鬧叫起床,
臉都來不及洗只先幫他洗屁屁、餵奶餵早餐,
像陀螺一樣團團轉地直到傍晚才想起來自己未曾洗臉,
妳蓬頭垢面,卻還記得帶孩子出門時要幫他穿的漂亮帥氣。

這是工作,早上上工,深夜,
孩子難得連睡的幾個小時,妳在睡夢中勉強算是下班。
但這也不是工作,因為妳抱著他,
捏捏他的小手親親他的額頭,
看他喝奶那樣滿足(儘管妳餵得相當痛苦),
妳就忘了甚麼叫作”報酬”,甚麼叫做”公平”。
妳想跟男人分一半工作,好男人會願意,
但是妳在分給他那一半時心總是懸著,
妳才回想起來,在職場上無論妳曾經多熱愛妳的工作,
都不能跟母親這個角色相比。

這個角色讓妳滿滿地投入愛與恨,
妳愛孩子,偶爾也不得不感覺到,
妳恨這個角色給妳的束縛。

妳不能自由地當一個自己想像的那種媽媽,
妳只是平凡人,妳的勇氣不夠,
所以只要有人質疑「妳這樣能帶好他嗎?」
妳就害怕,好像準備被評鑑一樣先來個最嚴格的自我檢視,
成為母親之後各種好意或不懷好意的質疑何其多,
再說一次這並不是工作,因為工作上被評鑑過後,
妳至少可以暫時鬆一口氣。

當母親就沒有鬆口氣的時候了,
昨天他還好好的,今天他突然發燒、
突然不吃飯、突然會打架會咬人,妳就開始質疑自己是否錯了,
是孩子的自然發展,還是妳就像其他人說的—沒把他帶好?

因為妳很愛很愛,所以妳很在乎,
妳希望孩子健康快樂,但是,也因為妳知道這一切不全然操之在妳,
他有他的個性、體質、命運,那些妳無從掌握的,也讓妳害怕了。

孩子,媽媽希望你幸福快樂。
每天,妳對著妳信仰的神低聲祈禱,忘記了曾經,妳追求的是自己的幸福快樂。

談到幸福。

有多少人知道在生了孩子的前三年,夫妻關係降到冰點的比例?

和臉書上的幸福合照相反,比例非常的高。

那並不表示幸福的合照是一種假象或謊言,
只是人想要表現的那一面,當然不可能是陰暗的冰點,
在有了孩子之後,原本幸福的夫妻依然幸福,
但並非總是快樂。

快樂和不快樂交錯出現,高低起伏就像心電圖一樣頻繁,
可資慶幸的是它還沒被拉成像臨終病人那樣的一條水平線,
只要還不是完全靜止,再混亂的起伏,
都有可能提升到一定的幸福高原。

只是,那需要兩個人的努力,但在孩子出生之後,
至少有一方陷入暫時性的焦頭爛額,她被突然的大浪打得老遠,
落後的那一方還渾渾噩噩。
那些被稱為新手媽媽的人,
就是這樣突然又孤獨地成為母親,
然後才發現母親一詞表示妳突然從水手晉升好幾級直到船長,
妳沒有任何中間的實務經驗,
妳的老公、孩子的父親,已經在甲板上仰頭等待妳的指示。

妳的指示。是的,因為他不知道自己該做甚麼,
他看著妳抱孩子、餵奶、換尿布、
可能還替自己剖腹產的傷口換美容膠帶、
替自己自然產的裂傷作沖洗,
然後他不知道自己該做甚麼,
跑完戶政事務所把孩子登記到他的戶籍,
發送完彌月蛋糕接受大家的恭喜,
然後他回家,打開電視或電動,
坐在沙發上「靜待指令」。

有時妳氣到落淚,妳餵奶痛傷口痛孩子又哭個不停,
他還可以那樣「因為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我管轄範圍」的平靜等候,
有經驗的過來人或專家都說「男人需要一點時間接受自己成為爸爸的事實」、
「有的男人要到小孩一歲可以互動後才會感受到小孩的可愛」,
妳只想大叫:「那我呢?我給他一點時間,誰來給我一點時間?」

妳是空降部隊到了一個語言不通的分公司就要職掌大權,
裡面有一堆老鳥在質疑妳(可能是妳的婆婆或媽媽)「妳這樣做對嗎?」
「孩子吃這個”剛後”(台)?」
「我們以前都不是這樣子帶的耶!」

然後那個愛妳並且承諾一生一世照顧妳的男人,
眼看妳遭受內外夾擊卻在打電動,
他無辜又可憐地說他不知道自己要做甚麼。

好一點的男人說,「妳需要甚麼妳再跟我說啊!」
寶一點的男人說,「帶回去給我媽帶好了。」

妳等著妳的男人長大,
等他發現自己成為一個父親並且主動擔起應負的責任,
並不像妳等寶寶長大那樣有耐心,妳等的一肚子火。

妳等得好冷好冷又一肚子火燒火燎,
半夜起來餵奶、擠奶,打翻一杯奶弄濕全身時寶寶在身上睡了,
妳不敢動,只是看著那杯打翻的母奶想哭。

妳深愛的男人也在呼呼大睡,
父與子,睡臉那樣相似那樣甜蜜,
他們是不知人間疾苦的一群,不知道妳身為母親,
等”兩個”孩子長大的心情有多麼寂寞啊。

甚至還有更糟的,妳安慰自己,
網路上還有更多嘆息等著妳去聽見,
讓妳知道天真的男人總好過真正的自私,
在生產完老婆還這裡痛那裡痛完全沒的睡時,
已經開始吵著要「開機」,要「履行同居義務」否則就要去找小三,
這樣的男人在妳未婚或未生的朋友聽來必定如天方夜譚,
但妳結婚了、有小孩了,就不再天真地相信壞男人只出現在本土劇裡。

法律上應該要附加這麼一條,「關於育兒,其中一方不得裝死之義務」。

有多少女人在害怕丈夫停機365天後會去找小三,
所以勉強自己又累又痛地配合?
妳不想去想,因為會心疼會捨不得。

同是女人,要到生了孩子之後,妳才能明白甚麼身為女人的恐懼,
甚麼叫作為了維繫婚姻而兢兢業業,在還沒有孩子時,
即使結婚也可以「你不愛我我就走」,
在有了孩子之後,即使知道「單親總比爛丈夫強」,
還是會有更多的恐懼、更多的顧慮,
妳和妳那些分享幸福合照的臉書朋友都屬於幸運兒,
還有一些不那麼幸運的,
生了孩子才發現愛錯也嫁錯了人。

妳愛妳的男人,所以妳等,等他成熟,
等他發現妳很累終於知道怎麼扮演父親和丈夫的角色,
而妳的男人也愛妳,所以他學,
他忍耐妳被產後賀爾蒙綁架所以高低起伏的情緒,
他放下大男人的驕傲,
承認關於孩子,有太多事情他不懂。

有些哭笑不得的是,妳愛他,

所以妳等他「進入狀況」,他也愛妳,但他等的是妳「恢復原樣」。

妳想告訴他的是,親愛的,我們回不去了。

妳們期待的方向有些不同,
他懷念那個溫柔可人的小女人,
妳只能無奈告訴他,可是妳已經(也必須)是一個堅強的女人,
才能扮演好一個媽媽。

如果妳在這時還堅持表現出過往的柔弱,
妳比他更有遠見地意識到,那只會磨光妳們之間的愛情。

夫妻之間,不能光靠親情來撐,
有可能老了之後會只剩下親情,
但不是現在,不應該是妳們還年輕的現在。

有時候妳也懷念過去的。

就和妳的丈夫一樣,他懷念你有些傻氣、
有些天真、或者相反地,懷念妳的精明幹練。

但妳的傻氣天真在媽媽這個角色中不適用,
妳的精明幹練,如果不限於媽媽而擴張到妻子角色時,
又可能讓他覺得有壓力而且恐怖,
妳在努力擺脫產後荷爾蒙造成的焦慮、憂鬱、情緒忽高忽低時,
還要冷靜地判斷情勢,告訴自己如果對後知後覺的丈夫大吼大叫,
他可能更會想逃避身為父親的責任。

以鼓勵取代責備,過來人告訴妳。

然後妳又偷偷地心想:「真好,我也希望有人對我用鼓勵取代責備。」
在努力爬出產後憂鬱的那段日子裡,跟個小人兒拼鬥,
臉書上好友一句「妳是個很棒的媽媽」就足以讓妳落淚,
妳好想當一個很棒的媽媽,像妳想像過的那樣,
但是專家只說了溝通再溝通,沒有教戰手冊告訴妳,該如何也得到一個很棒的爸爸。

一段時間後,妳幸運地看見了丈夫的轉變,
他變成一個越來越好的爸爸,妳才知道如果孩子是上天給的禮物,
好爸爸,就等於是禮物拆開後竟然還有一個禮物,
妳很幸運了,辛苦,但在女人中已經相當幸運。
再去學當年妳母親那樣,
對自己的男人吼出對傳統文化男主外女主內的不滿,就是不智了。

成為母親之後妳才明白,
每個女人,都在生產完後撿拾自己的碎片,
妳曾經以為最苦的是分娩之痛,
後來妳才明白,有些時候,精神的苦比肉體更苦。

最苦的,是孩子生病又求救無門。
最苦的,是丈夫不顧又自私自利。

而擁有一個健康的孩子和一個盡責的丈夫,
妳在幸福的甜中,
仍然品嘗到一絲絲的苦味,那是自我消失的苦。

當孩子一睜開眼,他就要你全部的關注,妳好愛他,
好希望有天他開口說他愛妳。

但他不說妳也明白,他看著妳笑,
當妳不理會他時就扁嘴哭,妳為他或喜或愁,
只有在深夜丈夫孩子都睡著後,
妳累到睡不著時,才有一絲寂寞襲來。

「嘿,妳過得好嗎?」妳問自己。

在忙碌了一天,為孩子大小事忙進忙出,
為家人做飯洗碗,甚至還分出時間讓丈夫看看電視之後,
妳為自己一天的努力相當滿足,知道如果沒有妳這樣穩、
這樣努力,這樣以全家的幸福為幸福,不會有這樣安穩的一天。

人生階段到了就不再嚮往轟轟烈烈,
其實年輕時想像的轟轟烈烈也不過是情侶分手大吵在雨中大哭,
到這個階段,妳明白戲劇性的大起大落最好只出現在戲劇,
在現實人生,只會是一種折磨。

妳帶著妳的丈夫孩子,像一艘船航行大海,
今天又平靜收穫,覺得相當滿足。

但是,「嘿,妳過得好嗎?」妳知道自己欠一句問候,
孩子太小不懂得問,丈夫下班時忙著接手育兒,也忘記了問妳。
你明白了最深刻的一件事,
是妳成為母親之後,每個人看到妳都只看到一個母親,
然後才是妳(如果,還有看到妳的話)。

妳感冒了,妳心情低落,
妳今天累到甚麼都不想做,妳好想找人傾訴。
「這樣不行,要好好養好身體,才能帶好小孩啊。」
「妳心情不好,小孩也會有壓力啊。」
「妳甚麼都不想做,那小孩怎麼辦?」

突然間妳發現,週遭的親友有志一同,
所有對妳的關心和問候,
都接著一句對妳是否能當好好母親的擔憂,
對妳孩子是否能一直健康快樂的擔憂,
妳突然明白妳的身體不是一個人的,
妳的時間也不是,心情也不是。

妳整個生活乃至於妳整個人生,
都被孩子的幸福綁票了,
妳那麼期待孩子出生,
孩子出生後那麼愛他,
所以妳是自願的成為肉票,
千金不換妳孩子的幸福。

如果有需要,妳願意付出自己的一切只要孩子健康快樂,
妳每天的付出都是心甘情願的,
只有在眾人皆睡的時候,
妳的過往、妳是誰、如果有自由時間妳想做甚麼,
這一切像昔日的幽靈,悄悄襲來。

妳不為妳放下的一切感到可惜,
因為妳知道,雖然妳每天努力讓自己不像黃臉婆卻徒勞無功,
又少了點錢外包家務換取一點自由,
妳的生活不讓那些未婚或未生的女性朋友嚮往,
提到生小孩後和丈夫、婆家的關係轉變,
更有可能令她們直接說出「天哪我不要生了。」

她們不想接受會老會胖乳房會下垂,
不想因為育兒跟婆媽爭鬥,不想失去在丈夫眼裡的魅力,
不不想失去現有的自由和生活。

那是選擇,每個人都作屬於自己的選擇,
只要是了解自己後做出的選擇就是正確,
沒有非怎麼樣不可。

妳也了解自己,所以妳選擇,
妳知道自己放棄許多後換來的是甚麼,
妳的寶貝,在妳懷裡獨一無二的小生命,
他是妳像蚌殼一樣苦吞所有砂礫後換來的珍珠寶石,
妳知道自己有了小孩後老的多快,
但妳覺得自己老得有價值。

在這個提倡追求自我、崇尚自由追夢的社會,
妳不去想自己如果沒生育可能擁有的事物,
妳自願投入人生的修行。

是,是修行,在這個呼籲珍愛自我、
圓滿自我的社會,只有修行才會教人要把自我放下,
縮小,成為母親後妳發現這修行何等嚴苛,
這不是打禪七規定妳妻天關掉手機網路而且不准說話,
妳是要忍受好長一段時間(如果不是永遠)自我在他人眼裡的消失。

在尚年幼的孩子眼中,
媽媽就是他們自己,他們沒有他人與自我的觀念,
所以他哭,媽媽就要速速趕來。

太早想要教導他「媽媽不是你一個人的」,
可能只會讓他對世界沒有安全感,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第一年,
妳的自我彷彿在分娩時隨著身體四分五裂,
在妳的孩子眼中身為一個「別人」的妳並不存在,
妳沒有名字,妳就是「媽媽」,就是一切、就是全世界而已。

而在其他人眼中,妳也是個媽媽,
他們很容易就忘記妳有個性、妳有喜好、你有怪癖,妳有弱點。
在他們眼中媽媽就只分為「好媽媽」跟「不那麼好的媽媽」
(朋友比較不會說妳是壞媽媽),妳會發現邀約出門並且鼓勵妳
「說走就走」的朋友變少了,因為,他們不想把媽媽「帶壞」。

一個好媽媽是很典型的,
為孩子付出要多於自己,儘管我們會說「媽媽要對自己好啊」,
但那是因為「媽媽如果心理有問題,孩子可能也會有心理問題」,
再一次地,妳會發現自己跟孩子被牢牢地綁在一起,別人看妳,
不是一個而是一雙,是看到一對母子或母女,不是「只有妳」。

妳開始在生活中找尋自己的碎片,當妳慢慢擺脫產後荷爾蒙,
不再那麼強烈的護巢本能覺得一秒也不能離開孩子時,
妳開始想起妳自己了。
像一場大夢,過去二三十年的自己,
竟然只是幾個月過去,就遙遠的像是做過一次徹底的告別了。

妳告別任性,告別自我、
告別「有一天我要如何如何」的想望並且改寫成「如果我的孩子接受,我可能會如何如何…」
妳半主動半被動地放下自我,
品味著親如枕邊人也無法體會的孤獨。

因為他是男人,他是丈夫、父親,
這個文化氛圍下,一個好的父親是做好自己之後來照顧孩子,
一個好的母親是照顧好孩子後再考慮做點自己。

妳不贊成這種差異,但妳感受到這種差異,
不是妳一個人抵抗就能逆轉,
而且在孩子前幾個月總是不睡,
翻遍了育兒書籍親子部落客的文章,
使盡渾身解數仍然無法「訓練自行入睡」後,
妳已經學到了「逆來順受」,面對不可改變的逆境,順其自然吧。

妳抱著孩子讓他睡到天亮,妳累,但他睡了,妳就滿足。

妳用這樣順勢而為的老莊哲學來面對一切,由大到小事,
包括自我的消失,然後妳才發現,
過去那些用來表彰自我的東西,
妳都不需要,妳可以沒有成就、
沒有物質享受、沒有美好身材和漂亮外表(儘管妳很想念),
妳的臉書生活可以不需要令人羨慕,
妳可以全心全意地投入當一個母親,
把自己深深刻印在這個角色裡只在偶爾回想起不是母親時的日子,
沒有人問候讓妳覺得寂寞深刻,
卻也讓妳突然發覺,要守護自我,只能靠妳自己。

妳要把握零碎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
妳要在泰半受忽略的情況下照顧好自己的身體,
妳要在妳的丈夫把妳化約成一個很棒的母親與賢內助的時候,
提醒他—可是我有我想做的事。

妳放下自我後才強烈的感覺到自我的存在,
驚訝地發現原來妳是一個內建母愛豐沛的母親,
原來妳的自我一直有這個部分只是從未有機會伸展,
而這個部分,有時和妳過去認識的自己會彼此衝突。

但那也幫助妳克服恐懼,在妳的心裡,
妳一直恐懼著自己不會是個好母親,
妳害怕在妳們家族中的歷史重演,
妳害怕有些人對母親角色的憎恨,也會在妳身上。

但妳已經有了足夠的勇氣去克服,
重新認識妳記憶中的母親,
她不像妳那樣熱愛母親這個角色但她也已經盡力了,
而妳,不是她的複製。
妳就是妳自己,和她不一樣,
也和別人不一樣,是誰說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

妳在成為母親後重新拾回自己的碎片,
像做一條百納被一樣一針一線重新拼起,
在過程中妳受過傷,也痛過哭過,
現在那些傷痕都仍在,提醒妳痛,也提醒妳對自己保持敬意。

沒錯就是敬意,生兒育女,
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絕對不是一件單靠幸運就能實現的事,
妳現在擁有這些是因為妳很努力,
妳長大了,照顧好自己的小孩還撐起一個家,
妳不再是那個仰望父母的小孩,妳真的是大人了。

妳值得被愛,
不是因為坊間流行的書上寫的那種種「十種特質讓男人更愛妳」,
不是因為妳會撒嬌妳很可愛,
而是因為妳為自己做了選擇而妳努力不懈,
妳值得被愛是因為妳的努力值得尊敬。

成為母親之後,每個人看到妳都只看到一個母親,而不是妳。

但妳看到妳自己,那麼清晰。

來源:分享心情的粉絲頁:www.facebook.com/babysvision

2012-present Morgan 3-Wheeler 摩根2011年發佈了三輪車型的復刻版本


2012-presentMorgan 3-Wheeler
摩根 三輪跑車

在停產下線的60年後摩根2011年發佈三輪車型的復刻版本,
新車經過徹底的升級改進,並配備迎合時代的新技術,
材料和發動機,這也意味着這個經典三輪設計,
復古中融入現代元素。
仿戰斗機造型雙人座艙,座椅採用高檔真皮
內飾和多處採用實木,𣏾料,
車身也是合金材料包裹實木。
動力系平台來自美國S&S公司的1982ccV型雙缸發動機,
最大効率82馬力,最高速度185公里/小時,
Mazuda-MX的5速變速箱,
沒有過多的電子配伴,呈現出樸素純粹的摩根韻味。
圖像裡可能有汽車

圖像裡可能有汽車和戶外

圖像裡可能有汽車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圖像裡可能有汽車

圖像裡可能有大家坐著和戶外

圖像裡可能有天空、雲和戶外


圖像裡可能有摩托車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來源:FB  OB Kazuo

撞上超跑,法規可救你

撞上超跑,法規可救你 孝子撞法拉利,引發是否該設立「超跑條款」, 避免民眾因為不小心撞上超跑,而賠到賣肝、賣腎, 甚至傾家蕩產,對此金管會主委顧立雄說: 「目前民法已有規定,損害額度若影響生計,法院本來就可以酌減賠償金。」 資深金融界人士張晉源日前在...